close

英國:最大問題是師資

在人們爭議中小學上課時數之際,英國由于這方面的法律有明文規定,不會產生疑義。不過,英國卻面臨另一個難題:由于大家普遍不想當老師,在師資嚴重不足時,有些學校的學生有時一周只能上四天課。

英國法規對于教師的工作和學生權規定得非常詳細,依據《一九九九年學校教師薪資及義務文件》,教師每年工作195天(台灣約200天吧),其日期由校長或地方教育當局決定﹔其中190天在學校教學及履行相關任務,另外5天是在職進修或訓練﹔這5天的在職訓練由各校自行安排,教育部可發布全國教師訓練的優先重要項目。訓練費用由地方教育局及訓練專款負擔。

規則中還規定教師每年的教學時數為1265小時,但是准備課程、批改作業和上下學的通勤時間不包括在這個時數內。學生上課時數依照學齡也各有規定:5至7歲學生每周上課21小時(台灣一個全天和四個半天大約25小時),8至11歲(台灣的小一到小三)每周上課23.5小時,12至15歲每周24小時。在這個範圍內,各校校長可以自做調整,包括寒暑假的時間都可以彈性決定,但實際上,彼此并無太大出入。

英國現在的教育工作重點不在于爭議教師工作天數的增減,而在如何提高教師工作質量。在這方面,除了校長考核之外,1990年還建立了全國教師評鑒制度,教師每兩年接受全面性的評鑒一次,包括評鑒者與教師會議、課堂觀察、自我評鑒、資料搜集、評鑒面談及評鑒記錄准備等六個階段,據此作為考核及獎懲的參考。

 除了這類考評,英國的中小學教師還得面對學校排行榜、評等的壓力﹔同時,老師常須依照學生素質而個別施教,因此顯得工作辛苦,經常有老師不堪負荷要求離開,提前退休,甚至于自殺,在經濟景氣的時候,學校往往會感到不易留住老師。

過去幾年裡,老師不足成為學校最大的問題,並影響到教學質量。對于極想改進教育以便向選民有所交代的工黨政府,這種情況自然不是它所樂意見到的。除此之外,教育部雖然一直設法鼓勵大學畢業生接受師資訓練,但其效果也極有限。

根據最近一項調查,目前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中學,總計有1萬個專職老師空缺(台灣則是多出大約五萬個)。日前,英國教育部甚至宣布要以重金,或所謂的見面禮,鼓勵離職老師重回學校﹔對于特別缺乏師資的某些課程,教育部還保証將于年底發給這類老師4000英鎊(約17萬台幣)。

經濟景氣和勞力市場的緊縮,導致許多大學畢業生,特別是女性,有更多和更好的就業選擇﹔已在教職場上的人也有更多機會跳槽改行,而教師這個行業的年齡則日漸老化﹔目前英國中小學老師中,45歲以上者已占40%。在這一背景下,為英國中小學招募老師的機構目前生意特別興隆,并吸引了來自新西蘭、澳大利亞、南非和加拿大等地的“外籍雇佣軍”﹔過去十年來,有約25000名老師是來自這些國家。

意大利:學制改革注重靈活運用

今年9月份起,意大利中小學教育內容將有重大改變和調整,未來將縮短學制,數理方面將更加重視實用與輕松教學,歷史科目則將成為重要教學內容之一。這項改革方案已經由教育專家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,2月間還在全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中進行了討論,同時予以通過推行。

事實上,意大利教育制度到1989年才由中央教育部統一規划,之前都由各地方和省政府自行規范適合當地的學制。教育部規定義務教育9年,一般兒童自6歲到15歲接受義務教育。每兩個基礎班級有3名老師管理,每名教師每周必須上滿27小時﹔其中針對語言課程,教師每周最多上課時數為30小時。

教育部還規范學校開學日期約在9月初,學期結束則在第二年的7月中旬,其間為暑假。開課期間另有聖誕節假期等法定節假日。該部對于學生上課時數也有規定:學生每天上課5小時,每周6天。

新推出的教育體制首先縮短了高中畢業年限。過去意大利一般學生都必須在19歲才能結束高中學習生涯,新的教育制度則提前一年。同時,新的教育制度將小學到高中整體教育划分成兩個階段,即6到13歲為第一階段,13歲到18歲為第二階段,改變過去分小學、初中和高中三個教育階段的規定。

此外,在教學內容方面,歷史學科增加了世界歷史的有關內容,學生在9歲至10歲必須學習歷史課程,不僅須學習古代歷史,現代歷史也將列入課程﹔第二教育階段的最后3年還將偏重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,讓學生們獲得有系統、連續性的歷史知識。

同時,意大利語言教學的調整也是這次教育改革的重點,新的教學計划不僅要使語言教學成為教師的工作,教師在其他所有學科都要有意識地糾正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錯誤,使學生能精准地運用意大利文表達學習領域所涉及的內容。(文/凌子)
《北京青年報》 2001年4月12日  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BIG5/kejiao/40/20010412/440128.html

德國:不同階段看“擇校”    

德國的中小學教育體制具有鮮明的特色,在制度設計上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存在著較大差別,但德國並不存在家長想方設法為孩子“擇校”的現象。 

小學就近無需擇校 

德國的小學也叫“基礎學校”,學制一般4至6年。由於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,孩子上學不存在選擇學校的問題,一般就近入學。只要孩子達到上學年齡,無論是本地人、外地人、移民或者外國常駐德國工作人員的子女,不經過任何考試就可申請進入距居住地最近的小學學習。 

德國的小學階段,課業非常少。老師會經常組織學生們到野外散步,或者踢球、看電影、參觀博物館等。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,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。寬鬆的教學方式不等於放任自流。每個孩子的平時表現和成績都會被老師一一記錄在案。期終,家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。除各科成績外,還有老師的評語。 

中學分流成績決定 

在德國,學生們根據小學階段的平時表現和成績,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。主科平時成績是選擇中學的關鍵。另外,日常提問、回答問題、與同學合作、反應能力、動手能力等同樣是決定所升中學的重要因素。 

德國中學主要分完全中學、文理中學和實科中學三類,還有少部分人進入綜合中學。多數普通成績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學制5年的完全中學,畢業後多接受職業教育,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、技師、繪圖員等藍領階層,也有較少人通過努力進入大學深造。小學成績中等的人進入實科中學,6年畢業後就讀專科學校。他們畢業後主要從事職業教育、護士、試驗員或銀行職員,也有的經過文化補習通過資格考試後進入應用技術大學,畢業後成為較高級的技術人員。只有小學成績特別優秀、各種能力和表現良好的小學生才能進入學制9年的文理中學,這類學生比例只在30%左右。9年後他們通過畢業會考,獲取直接進入大學的資格。也有些文理中學的畢業生並不急於上大學,而是根據自己的志向接受職業培訓,積累一定實踐經驗後再上大學。 

職業教育選擇多元 

在德國,大多數完全和實科中學畢業生選擇接受職業教育。據中國駐德使館教育處所作的調研報告顯示,目前德國16-19歲年齡組的青少年中,60%-70%的人接受相當於中國高中層次的職業教育。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,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就業之間的橋梁。 
職業教育形式和學制五花八門,其中“雙元制”職業教育是最主要、最有特色和普及面最廣的形式。“雙元制”即學校和企業合作開展的職業教育,為期3年或
3年半。根據要求,學生除在校學習理論課之外,還要到企業接受實訓教師(師傅)的實踐技能指導,他們的身份既是學生又是學徒。學徒期結束後,通過行業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,可以獲得各州均承認的畢業證書。畢業生既可選擇就業,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。 駐柏林記者張碧弘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3.xinhuanet.com/edu/2006-07/21/content_4863229_1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